前言 用科技打造更安全的家園
為因應全球淨零碳排的趨勢,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年3月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擘劃未來三十年淨零的軌跡與行動路徑。同年8月,行政院成立「數位發展部」,成為中華民國數位事務的最高主管機關。這兩個重要的里程碑,正式宣告台灣進入「ESG數位轉型」的新時代。
威煦軟體十年前投入「ESH」(Environment環保、Safety安全、Health健康)軟體的開發,可以算得上是ESG(Environment環保、Social社會、Governance治理)的前身。不管是ESH還是ESG,由於環保、工安、職安等工作與生產現場息息相關,許多流程長年停留在傳統的「紙本」作業模式,因而存在最多改善空間與數位轉型紅利。
透過數位科技來協助傳統的環安衛工作,其實歐美早就行之有年。包括美國的SAI360、VelocityEHS、ProcessMAP、Cority、Intelex、Benchmark ESG、Sphera,德國的iPoint、Quentic等,都是以ESG、ESH為主的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體即服務)供應商。相較之下,亞洲的ESH軟體公司就屈指可數。在全球製造業重心聚集亞洲的二十一世紀,環安衛管理走向數位化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不可諱言,轉型與變革除了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來自產業的「剛性需求」才是另一隻更強大的推手。美國五大科技巨頭GAFAM包括:Google(谷歌)、Apple(蘋果)、Facebook(臉書)、Amazon(亞馬遜)、Microsoft(微軟),近年來紛紛提出積極的「供應鏈」碳中和目標,影響範圍擴及產業上、中、下游的各類廠商,使得ESG的推動從口號轉變成企業實際採取的行動。
因此,以「減碳」為核心的一連串需求,將會是ESG數位轉型的起點,例如讓碳盤查做得更有效率、更正確的數位工具,以及蒐集碳盤查數據的平台等。其次,為了確保營運流程合乎規範(ISO14001、ISO45001等),企業在法規查核、風險管理等工作上,也能善用數位科技大幅改善工作效率。再者,就是ESG相關資訊的彙整與報告,以滿足利害關係人(投資人、客戶、主管機關)的要求。
人類科技文明走到一個極致,對地球造成許多沉重的負擔。ESG給地球環境一個逆轉的機會,也給企業管理者一個自省的機會。至於數位科技,則是加速這些機會落地執行最重要的一把鑰匙,這是我對「ESG數位轉型」的淺見。
2023年ESG數位轉型的五大趨勢
雲端化 打破疆界限制
透過下載安裝或客製化設計的傳統軟體如: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規劃)、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顧客關係管理)、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製造執行系統)等,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蓬勃發展,也為企業運作的效率提升帶來莫大貢獻。
然而,軟體的導入與維運成本過高,以及產品隨需求變化做出調整的速度太慢,也成了傳統軟體發展的一大瓶頸。美國的多媒體軟體公司Adobe在2010年代,就曾經歷用戶數停滯、產品更新速度追不上市場的困境。Adobe將產品改為「訂閱制」後,才改善上述兩大問題,隨後帶動全球「訂閱經濟」的浪潮,產品類別擴及食品、服飾、日用品、科技產品等。
不管是訂閱制或者「SaaS(軟體即服務)」,共同點就是追求彈性極大化,以因應日新月異的市場需求,保持產品與服務的競爭力。根據Gartner、Delotte等機構的調查統計,全球SaaS市場在2010至2020年這十年間,年成長率高達25%,從210億美元暴增至1,570億美元的規模。而這樣的上升趨勢幾乎沒有冷卻的跡象,可以預見未來SaaS市場維持高成長力道。
同樣的道理,環安衛工作轉為「雲端化」的好處,就是打破空間與時間的兩大限制。以「空間」來說,傳統製造業有許多法規查核(法規鑑別)或巡檢稽核的工作,需要深入廠區的各不同單位,包括:生產線、品管區、倉庫、儲運所、包裝區等。
傳統作業方式是將表單列印出來後,環安衛人員帶著紙本報表,步行相當遠的距離到執行現場填寫。有些客戶向我們抱怨,光是準備這些文件就精疲力竭,有時還要帶著各式報表穿梭在廠區。SaaS把這些作業雲端化後,只要一台平板電腦就可以取代成堆的文件,彷彿拉近了管理者辦公室與現場之間的距離。
另一方面以「時間」來說,傳統的稽核工作通常要數週來進行現場結果判定、資料回收、報表製作等,廠長往往要數個月後才能看到結果。在雲端化的作業模式下,只要即時將階段性結果輸入系統,廠長不必等到稽核專案告一段落,隨時都能打開系統掌握各單位的執行進度、當下的合格與不合格比率,或是高風險、低風險項目的比重等,打破時間的限制。
基於上述原因,ESG數位工具走向雲端化已經成為產業趨勢,它讓管理者突破傳統空間、時間的疆界,產生最大的行動力與管理效能。
模組化 降低整體成本
談到ESG數位轉型,諸如:碳議題的管理(碳盤查、碳交易、碳稅)、永續資訊的揭露、公司治理的強化等,有各種數位工具可以協助企業解決問題。
通常軟體產品的發展走向「客製化(customize)」,是為了符合某種應用情境的特定規格,例如:僅限定在某個利基產業才有的特殊製程,軟體開發工程師因而設計一套專為它所用的系統。好處是任何需求都可以盡量滿足,但是整體開發與維護成本就節節高升。
相較之下,「模組化(modularize)」是在各種琳瑯滿目的市場需求中,找到多數客戶的「最大公約數」,把它們變成一個又一個標準的產品。軟體產品走向模組化的好處,可以從「開發者」與「使用者」兩個角度來說明。
就軟體開發者來說,一個模組被多家客戶使用,建立起用戶端的「經濟規模」後固定成本得以攤提,廠商比較有意願投入較多研發資源。如同越多人光顧的餐廳,買得起越好的烹飪器具、硬體設備。
同時,軟體開發者不會受限於單一產業、單一用戶的閉門造車,在累積足夠廣泛的用戶反饋情況下,也越有辦法開發出「邊際效益最高」的功能。威煦軟體在過去十年的「環安雲」(ESH Clouds)開發過程,客戶其實是我們最重要、最倚賴的產品發展顧問。
另一方面,再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說,模組化就像把產品拆分成「積木」一般,讓客戶選擇需要的部分即可,不必一次照單全收。說得白話一點就是:「用多少、買多少」。過去許多傳統產業客戶對數位轉型的阻力較大,我們往往建議先挑一小塊「積木(模組)」當作起步,享受到數位科技的好處後,再一步步導入更多解決方案。
模組化也讓使用者在熟悉的架構下,縮短學習曲線。舉例來說,威煦的法規雲、化學雲、風險雲皆使用大家熟知的PDCA(Plan計畫、Do執行、Check檢核、Action改善),來進行系統模組的設計,用一樣的架構來設計與建造房屋。
簡言之,「模組化」不僅降低開發成本、也降低使用成本。更重要的是,「經濟規模」並沒有犧牲掉解決方案的品質,反而提升了它的實用性與競爭力。
平台化 整合不同領域
早期「環安衛(ESH)」軟體的開發,是為了解決環境(Environment)、安全(Safe)、健康(Health)等工業製造廠區的問題。這是傳統的軟體開發思維,就像CRM的出現是解決「顧客關係管理」的問題,理所當然。
但是隨著企業經營環境越來越複雜,不同議題之間環環相扣,單一管理議題不再是獨立存在。幫客戶設計解決方案時,要思考的面向也越來越多元。舉例來說,ESH除了與環安衛部門相關,也擴大延伸到與ESG有關的部門,諸如:稽核室、財務部、投資人關係部門、董事會等。
因此,系統開發者應該以搭建「平台」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直接或間接幫企業解決哪些問題,並且在不同領域間找到互通的架構。若是可以做到海納百川、無縫接軌,是再理想不過。
ISO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自1947年於瑞士日內瓦創立以來,制定大量全球通用的國際標準,包括與材料、產品、流程相關的各項規格、要求、指南等,以降低國際貿易的屏障。
隨著ISO逐年推廣到各種產業、企業與組織,ISO涵蓋的範疇也更琳瑯滿目,各種標準間有不同的條文架構與規範方式,導致一個組織要運作兩個以上的ISO系統時,出現整合的困難,連帶也降低了執行力。
有鑑於此,ISO在2012年推出了統一的「高階架構(High Level Structure, HLS)」,也就是在這些琳瑯滿目的「標準」之上,再訂定一個更上層、更高階的框架。
我們也可以說,高階架構就是在各種ISO之間建立一套共同語言、共用標準,增強了ISO的一致性與兼容性。一般產業常見的ISO 9001(品質管理系統)、ISO 14001(環境管理系統)、ISO 45001(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都是採用ISO高階架構改版而來。從這個角度而言,ISO管理架構也在朝「平台化」發展。
數位化的優勢就是能夠彙整海量的數據與資訊,而企業採用的各種軟硬體解決方案越多,「化繁為簡」就變得越可貴,這便是數位轉型過程「平台化」的精神。
在地化 接軌實務運作
企業運作的五大功能「產(生產)、銷(行銷)、人(人事)、發(研發)、財(財務)」,市面上有各種相對應的數位科技,用以提升傳統作業的效率。其中「環安衛(ESH, Environment, Safety, Health)」領域的軟體,可說是最需要「接地氣」的一類。
因為環境保護、勞工職業安全的相關法規,經常會依政府政策、產業發展而有變動。若是對在地法令規範沒有相當程度的掌握,很難設計出貼近實務運作、與時俱進的軟體系統,當然也不容易幫助企業真正解決問題。
曾經有一家紡織業的代工廠,接到國際知名客戶的主動詢價,產品的數量、價格與規格都在理想的範圍內,令代工廠的主管大為振奮。然而,國際客戶的稽核團隊到訪進駐後,真正艱鉅的挑戰才開始。
由於這家品牌客戶是「有害化學物質零排放聯盟 (Zero Discharge of Hazardous Chemicals,ZDHC)」的成員,對於上游供應商管理化學品的方式有嚴格的要求。原本行之有年、傳統人工的作業模式「excel表單」,資料處理的正確性、時效性便備受考驗。
台灣一般工廠內的化學品少則數十種,多則高達數百、甚至上千種,光是用人工輸入的方式更新化學品的「安全資料表(safety data sheet, SDS)」,就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在三年必須更新一次,而每筆資料的建置時間不一的情況下,不時出現的「逾期未更新」項目經常困擾著管理人員。
而這些化學品在職安署、環保署、消防署、經濟部等不同部會的規範下,總共有多達數十種列管種類以及應有作為,像是:標示、清單、報備、申請許可、評估風險等級、採取分級管理措施等。對職安衛管理人員來說,不僅工作負荷量大,還揹負著資料「誤植」的風險與壓力。
導入雲端解決方案(威煦化學雲)後,不僅有效縮短資料處理的時間,系統上針對化學品「列管分類」、「風險等級」的呈現方式,協助管理者建立「見樹又見林」的全局觀,當然更大幅提升國際客戶的評分,皆大歡喜。
威煦軟體在一次又一次協助客戶數位轉型的過程,我們深刻感受到最具挑戰、但也最有價值的部分,不是看似華麗的系統框架,而是最接地氣、最靠近執行端的「最後一哩(Last Mile)」。
服務化 提升使用體驗
台灣長年在製造業的表現非常傑出,從金屬、機電、資通訊、化工到民生消費產品,在全球產業鏈上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製造業的本質在於「標準化」,也就是用一致的材料與方法,產出一致的規格與品質,來維持高競爭力。
服務業則處於光譜的另一端,講究的是「差異化」。為了讓顧客享受到賓至如歸的感覺,廠商無不致力營造個人化或客製化的使用體驗。
頂尖的環安衛或ESG雲端解決方案,是在「標準化」與「差異化」之間取得理想的平衡。系統設計的過程追求標準化,交給第一線用戶使用時,又盡可能達到差異化,務實的解決客戶問題。
特別是環安衛領域牽涉到許多工廠運作的規範、法規,留在冷氣房裡很難設計出滿足客戶需求的解決方案。軟體供應商除了要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也要投入足夠的心力在系統導入與使用輔導,才能確保客戶的成功。也就是說將軟體產品「服務化」,才能從本質上提升使用者體驗。
為了達成「服務化」的目標,威煦軟體將數位轉型的過程劃分為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現況診斷。全盤了解客戶組織的運作現況,以確實掌握哪些問題要交由系統解決,哪些問題留給傳統作業模式。不管是數位轉型或企業變革,尊重既有制度的優點是確保成功的一大關鍵。
第二階段:初始設定。在輔導顧問的協助下,進行系統設定及初始化資料的建置。只要能穩定跨出轉型的第一步,原本擔心的阻力或障礙都會極小化,如同倒吃甘蔗一般,漸入佳境。
第三階段:操作輔導。系統正式上線後,定期關心用戶的使用狀況,給予必要的協助。
許多人對軟體公司的印象停留在「工程師」與「銷售員」的組合,與威煦深入合作後才發現,原來我們有這麼高比重的同仁在進行用戶輔導,而且介入的專業程度這麼深。
把軟體產品「服務化」的結果,不僅讓威煦用戶的續約率高達九成五以上,長期與客戶的深度合作,也讓我們的同仁有很高的工作士氣與成就感,相輔相成。
以上文章取自《2023年ESG數位轉型的五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