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追求永續發展的道路上,除了尋求降低碳排放量的方法外,越來越多企業也將目光轉向了最大化負碳排的可能性。
我們了解藍碳生態系統能在短時間內發揮其卓越的碳儲存能力,並且還能透過沉積物不斷的累積,將碳封存於其中。但藍碳生態系若受到破壞,大量儲碳將被釋放助長全球暖化,而藍碳生態系除了固碳外,還具有額外效益,例如紅樹林能夠保護海岸線、淨化水質及提供生物棲地等多項功能。
作為自然碳匯中最龐大的碳儲存系統,藍碳生態系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然而,這樣的生態系統同時也面臨著氣候變遷與人類活動帶來的困境。
圖1 不同生態系統的碳儲存量 資料來源:Sustainable travel international, based on research of Pan, and Pendleton.
企業已經開始進行藍碳投資
目前開始執行的藍碳項目分為保護現有的藍碳生態系,防止其持續受到破壞、復育原有生態系、培養微藻及在大洋中種植海草,藉以增加碳匯等方法。
Microsoft在2020年時承諾將在2030年實現負碳排(Carbon Negative)的目標,其中針對藍碳的部分包含:
- 規劃Delta Blue Carbon Project,該項目為巴基斯坦東南部約35萬公頃的紅樹林恢復計畫。旨在實現氣候、社區和生物多樣性目標,包括大規模紅樹林重新植林、提供教育機會、以及實現可持續漁業等活動。估計整個項目的碳固定效益,包括微軟購買的積分,將在60年內達到約1.42億公噸的二氧化碳。
- 資助Running Tide進行海洋碳移除的行動,Running Tide利用特殊處理後的木質底盤將海藻種子藉由浮力帶到海中,並在一段時間後浮力發生改變,海草種子將沉降到深海中生長,成為固碳的新成員。此計畫預計在未來兩年替Microsoft移除12,000噸的碳排放。
圖2 內含海藻種子的特殊處理木質底盤 資料來源:Running Tide
除了Microsoft外,Apple在2018年與保護國際基金會(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合作,保護及復育哥倫比亞西斯帕塔灣(Cispatá Bay)的27,000英畝紅樹林,估計整片林木在生命週期內可阻隔10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
同年,Chevron也與產業合作夥伴聯盟支持紅樹林復育聯盟(MERA)於印尼雅加達紅溪灣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計畫,並開設雅加達首個紅樹林教育中心,以提高公眾對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護的認識。
在臺灣,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在今年也規劃了森林、土壤及海洋等三大碳匯潛力領域實踐自然碳匯路徑,在海洋碳匯的部分將針對「強化海洋及濕地碳匯管理」及「強化海洋碳匯相關技術科技研發能量」兩大策略執行,進行相關保護區及生態系的管理及調查,並確認相關評估技術的方法學,以達成碳匯目標以及臺灣自身海洋與溼地碳匯量測技術的建立。
進行藍碳投資的困難有哪些?
若選擇藍碳項目進行減碳措施時,可能面臨一系列技術困難。例如,測量海床上藍碳生態系統的碳儲存量需要使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可能涉及到深海探測及精密的地理資訊系統(GIS)技術,同時海洋環境的複雜性也增加了技術的挑戰,因此需要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研究與實地測試,以確保減碳數據的可靠性及可持續性,也因為缺乏準確的數據無法確保投資的效益,使得企業在確定投資方向和區域時面臨著不確定性。
目前國際藍碳倡議組織(The Blue Carbon Initiative)公布了由保護國際基金會(CI)、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UNESCO)共同編寫的工作手冊,其中對於如何監測及評估藍碳有完整的說明,內容包含如何策畫調查計畫、採樣方法及如何估算碳儲存量等。
手冊中也提到藍碳的研究仍在持續進行中,雖然目前對於紅樹林分布已有相對完善的調查,但對於海草床和潮汐鹽沼的面積以及它們消失的速度,仍然缺乏完整的資訊。
眼下,越來越多企業正透過資助藍碳項目的方式,來抵銷其產生的碳排放。這不僅是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承諾,同時也是對氣候變遷的積極回應,若政府機關能提供相關檢核標準及調查方法,也能夠增進抵換機制的監督品質。
圖3 CVS戶外助理員José Gregorio Padilla Bautista在西斯帕塔灣(Cispatá Bay)的紅樹林中採集深至50公釐的土壤樣本,並測得碳儲存讀數。資料來源:Apple
藍碳並非永遠不變
值得注意的是藍碳的儲存量是會不斷變動的,主要變動原因如下:
1. 生態系健康程度
生態系的健康程度對於藍碳的固存扮演關鍵角色,一個健康的藍碳生態系統通常能更有效地固定大量的二氧化碳,但也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水質、土壤狀態以及生態多樣性。此外,氣候變遷與人類活動造成的破壞及汙染也將大大影響生態系健康。
2. 生物種類及分布位置
在紅樹林及海草床等生態系中,不一定只會有一種物種,生態系中經常有不同的物種組成與不同的分布位置(如分布在沿海或內陸),生物本身以及與身處的環境,都會對固碳量產生影響。
因此,在決定以復育藍碳生態系作為減碳策略的同時,仍需注意這些環境與生物因子可能引起碳儲存量的變動。
而在實施藍碳項目的管理活動中,我們還應該避免可能引起的碳排放。例如,在進行生態系統修復和保護時,施工和運輸等活動可能帶來暫時性的碳排放,需要謹慎計算和減少這些碳排放,以確保整個藍碳項目的效益達到最大化,同時透過整體性規劃及評估,進行相關管理措施避免造成生態系失衡,才能實現保護自然與增加負碳排的雙贏狀態,確保藍碳生態系的可持續性及環境效益。
參考資料:
1. Howard, J., Hoyt, S., Isensee, K., Pidgeon, E., Telszewski, M. (eds.) (2014). Coastal Blue Carbon: Methods for assessing carbon stocks and emissions factors in mangroves, tidal salt marshes, and seagrass meadow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 of UNESCO,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rlington, Virginia, USA.
2. 3 ocean sequestration technologies you should know
3. Running Tide Becomes Microsoft’s First Open Ocean-Based Carbon Removal Supplier
4. Microsoft Carbon Removal: An Update with Lessons Learned in Our Second Year – March 2022
5. 保育紅樹林,保護世界的命脈
6. Chevron 2021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
7.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自然碳匯(農業部)
8. What Is Blue Carbon and Why Does It Matter?
9. WSP觀點/藍碳秘境:海洋生態的永續儲存庫
來源:WSP in Asia
============ 延 伸 閱 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