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國家科技發展、產業數位轉型的需要,行政院「數位發展部」將於2022年8月正式掛牌運作。在台灣已宣示「2050淨零排放」的前提下,數位發展部如何推動ESG的數位轉型,成為一大觀察重點。
一般人印象中的ESG工作,像是「環境保護」(Environment Protection)、「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等,多停留在依靠人工、傳統文件表單的運作模式。數位科技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附加價值?企業界普遍未有充分的理解。以下就實務運作層面,說明ESG數位轉型的案例。
企業進行「碳盤查」時,必須取得正確的「碳排係數」(汙染源排放汙染物時,平均每單位活動量所排放出的汙染物量),才能計算出正確的碳排放量。然而碳排係數在不同區域、不同產業有所差異,各國法令規範也會不定期更新,使用舊有「人工查核、人工計算」的方式,數據計算的正確性、效率性都備受考驗。若是引用錯誤,可能讓辛苦投入的碳盤查成效大打折扣。
透過「碳排放係數資料庫」的建置,能確保企業在跨國家、跨廠區、跨產業運作時,都引用到最新、最正確的數據。而資料庫的建置工作,若由一家或少數幾家企業投入,不僅人力物力等成本可觀,專業知識與經驗的範圍也較受限。
當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體即服務)公司為數百家客戶建置時,因為經濟規模的關係,導入門檻與使用成本便可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它就成了一套融合數百家公司經驗與智慧的系統,專業度大幅提升。
簡言之,「標準化」(Standardize)或「模組化」(Modularize)將作業流程先做拆解,才看得到需要改善的細節,是數位轉型重要的第一步;其次,經由大量使用者的需求反饋、經驗累積,達到流程的「合理化」(Optimize),其中包括減少「低價值流程」以及極大化「高價值流程」;在有效降低使用成本、提高使用效益後,讓更多使用者享受到便利與好處,達到「規模化」(Scalize)的最終目的。
作者: 吳育宏 / 威煦軟體開發公司 總經理
刊登: 經濟日報《ESG最前線》專欄
標題: ESG最前線/ESG轉型 善用科技助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