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聯合國、歐盟等國際組織與各國政府都將「2050淨零排放」列為戰略目標後,「減碳」已經成為產業界刻不容緩的議題。然而多數企業在擬定減碳策略時,因為過去沒有ESG管理的戰略單位,首先面對的挑戰是缺乏對現況的全局了解,像是減碳的方法有哪些、該由誰來執行等。其次,不同的減碳方案一定有各自的優缺點,要如何盤點出優先順序、輕重緩急,也是一大考驗。
在進入執行層面之前(what to do),我建議管理者應該先在戰略層面建立「全局觀」(why to do、how to do),透過「減碳策略藍圖」的框架來擬定戰術和行動方案。
建立「減碳策略藍圖」的第一步,是召集跨部門的專案會議,盤點自身企業有可能進行減碳的方案有哪些。由於產業特性、營運型態的不同,每一家公司的解決方案選項也不一樣。它需要整合企業價值鏈前端的研究發展部門,一直到生產製造、物流運籌、銷售通路等,以及財務管理、公共關係等支援性部門的意見。初步盤點較可行的減碳方案後,把它們置於減碳策略藍圖的「縱軸」,而「橫軸」則是列出以下四大評估指標。
一、減碳成效(Effect)。該方案能夠發揮的減碳成果大小,從1到10的級距給予評分。此時並不考慮執行成本、難易度等因素,單純就該方案產生的「減碳紅利」來估算。
二、實施成本(Cost)。實施該方案所需要投注的成本,其中包含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以及預算、人力、物力等投注的資源都要納入考量。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成本「愈高」的方案要給予「愈低」的評分,成本「愈低」的方案要給予「愈高」的評分。
三、執行難易度(Feasibility)。有時企業會發現效益佳、成本低的減碳方案,但是礙於現行組織的能力限制,並無法輕易的執行。因此在評估各項減碳方案時,也要將該推動方案可能遇到的障礙、風險納入考量,給予執行難易度的評分。愈容易執行、評分愈高,愈不容易執行、評分愈低。
四、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每一項解決方案都有不同的「可持續性」,例如,有些方案推展後可以一直延展執行下去,但是有些方案若是專案小組歸建,或是外部專家一離開,減碳成果就退回原點。
綜合評估上述四項指標(減碳成效、實施成本、執行難易度、可持續性),企業才能在各種減碳解決方案之間進行客觀的評估與取捨,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減碳策略藍圖」。
作者: 吳育宏 / 威煦軟體開發公司 總經理
刊登: 經濟日報《ESG最前線》專欄
標題: ESG最前線/企業減碳 要訂策略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