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浪潮對企業運作產生什麼實質影響,許多企業主和經理人並不算全盤了解,甚至把它歸類在「可有可無」的管理議題。事實上,在國際趨勢、產業發展、法令規範等多方力量的推波助瀾下,ESG已經對許多企業產生立即性的衝擊。以下簡述在E(環境保護)、S(社會責任)、G(公司治理)等層面,台灣廠商受到的直接或間接影響。
首先在E「環境保護(Environment)」層面,首當其衝的是三種企業。
一、排碳大戶:行政院環保署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定溫室氣體年排放量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以上的製造業「排碳大戶」,必須在2023年完成「碳盤查」登錄,下一階段目標則是自2024年起開徵「碳稅」。
二、上市櫃公司:金管會依據「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規劃案,規定所有上市櫃公司依資本額規模的大小,自2023年至2029年陸續完成溫室氣體盤查。
三、高碳排產品外銷企業:歐盟依據「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計畫,規定水泥、肥料、鋼鐵、鋁製品、電力等高碳排產品輸入歐盟,2023年起須繳交碳排放資料,並自2026年起購買CBAM憑證。
其次在S「社會責任」(Social)層面,許多國際大廠加入ESG行列。像是微軟、蘋果、臉書宣示要在2030年達到初步的碳中和、淨零排放目標,品牌商如耐吉、愛迪達等,對於企業社會責任也有愈來愈高標準的承諾。
台灣廠商在全球資通訊產業、製鞋業、紡織業扮演重要角色,想要長期與這些世界客戶合作,必須掌握他們對供應鏈廠商的相關要求,及早在碳足跡揭露、減碳目標設定、減碳計畫執行、供應鏈風險管理等面向布局。
最後在G「公司治理」(Governance)層面,金管會依據「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要求資本額2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2023年起須揭露ESG相關資訊,其中包括:溫室氣體排放、能源管理、水資源、廢棄物、人力發展、董事會、投資人溝通等共計29項指標,且未來適用的範圍勢必逐步擴及資本額20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
而為了揭露相關資訊,企業在ESG的各項策略擬定、行動方案落實、執行成果展現,都必須做得更全面、更深入。
作者: 吳育宏 / 威煦軟體開發公司 總經理
刊登: 經濟日報《ESG最前線》專欄
標題: ESG最前線/ESG浪潮的衝擊與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