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第一步,從亡羊補牢到超前部署
為保障行車安全,我們都知道在出遠門前或是行車達一定里程數時,做好對應檢查及保養,才能避免意外事故發生,造成重大的損失。相同的,隨著先進生產製程及相關機台設備的技術發展,我們所處的工作環境,變得遠比一台汽車的組成還要複雜許多,事故發生時的嚴重程度及影響範圍也會大上許多。因此我們不應該等到事情發生後才做事後補救,因為傷害及損失都是不可逆的,我們需要建立超前部署的文化思維,才能讓永續經營不會只淪為好聽的口號。
海因里希法則與源頭管理
美國知名的近代工業安全研究先驅──海因里希(Herbert William Heinrich)在研究了大量事故報告後提出,工作場所每發生一起嚴重事故,背後約有29次輕微事故、300起虛驚事故及1000起的事故隱患存在。他也進一步提出結論,如果我們能夠從輕微事故、虛驚事故及事故隱患的數量控制著手,便可同步將嚴重事故發生的數量降低。
這其實就是源頭管理精神的一種實踐。試想平時我們工作中,若能落實每一次的巡檢及自動檢查,確實記錄相關數據後,運用它進行分析,將高風險等級的危害因子找出來,並擬定對應的改善方案,進而盡可能消除這些危害因子的存在,便可透過完善的基礎建設,打造企業永續經營之路,避免嚴重事故造成公司的巨大且不可逆的損失。
「數據的有效收集及運用」,立刻大幅降低事故發生機率
從上述說明中不難發現,想將這樣的理念實踐,關鍵在於如何做到「數據的有效收集及運用」。過往常見的作業模式,不外乎為以下兩種:
1. 大量紙本表單記錄
這樣的作業模式,或許可以做到數據收集,但相關數據很難立即做到資訊化的動作,將導致後續無法即時展開分析及擬定對策的動作,讓整體作業流於交差了事,喪失實質意義。再加上,紙本作業有易散失的問題,導致即便將來想要逐筆將歷史數據搬上數位化系統運用,也會因為資料不齊全,導致分析結果不具有足夠參考價值的隱藏風險。
2. 未有完整PDCA流程的單機版系統記錄
這樣的作業模式相較於紙本作業,可提升一定程度的數據收集與資訊化成效,但仍有幾個潛在問題存在:
- 未能即時留下完整記錄:單機版的系統,未能支援即時在現場留下文字加影像佐證的詳實記錄,同仁只能在現場簡要記錄後,再回到辦公室整理,這讓日後進行數據分析或改善方案擬定時精確度不夠確實。
- 未能進行有效跟催改善:部份的系統或許可以支援數據分析,但針對後續的跟催改善和紙本作業,隨著作業量的提升一樣多有遺漏,導致改善流程未能從最重要的事情先開始亦無法確實完成。
- 未能有效累積寶貴知識財產:少數系統可支援PDCA的完整流程,但後人如何運用前車之鑑,讓事情變得越來越好也是很重要的一環。舉例來說,若我們能在發現某些問題時,藉由系統的協助舉一反三,知道有哪些相關的違法風險或可能連帶發生的事件、或是快速找出前人針對相關事件的處理方式經驗,那麼源頭管理的理念才能發揮到極致。
總而言之,利用「M化、標準化流程、網路立體化」的雲端平台系統協助,是實踐從源頭管理降低營運風險的最佳解方,也是企業降低隱性成本支出實現持續高獲利的重要因子之一。
延伸閱讀
無紙化減碳趨勢帶動數位轉型, 從「這個地方」先著手,減碳幅度極高且一舉數得
ISO 45001:2018 (原OHSAS 18001)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