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日期:2022-12-12
文章來源:Cheers快樂工作人
作者/凱斯‧桑思汀天下文化出版
什麼是淤泥效應?如果把淤泥效應理解成種種的阻力,讓人無法得到想要的東西,這種概念我們就不會太陌生。
很多淤泥效應與花時間等待有關(不論是要等著見面、通話,甚至是在線上等待);也有很多則是和各種呈報的負擔有關(像是有人會被要求寫週報,說明自己每天做些什麼事);還有很多淤泥效應則是得應付各種單調枯燥或重複的申請要求,包括要花時間在網路上,才能讓人得到賺錢的機會、取得醫療照護、找工作、申請簽證、申請許可,又或是拯救生命;還有很多則與交通旅程有關(像是需要到某個地方進行面談)。
也有時候,淤泥效應是各種令人費解的行政負擔,像是要提供某些資訊、要找出究竟該聯絡誰、要知道到底該做些什麼事;還有時候,淤泥效應與各式各樣的批准流程有關,不只公部門十分熟悉(像是某份文件或提案得要有十個人都蓋章),私部門也不遑多讓(像是私立大學和醫院就有這種情形)。
就連各種的培訓要求,像是針對醫師、護理師、機師、貨車司機、空服人員的要求,也可以算是淤泥效應的一種,雖然這些要求顯然十分合理。
淤泥效應包括但不限於各種官僚的「繁文縟節」(red tape,這個詞本身的概念就很不清楚)。像是投票要排隊,或是得要某個政府單位面試才能取得執照,雖然稱不上是繁文縟節,但已經算是踏進淤泥。淤泥效應雖然和官僚體制(bureaucracy)有所重疊,但兩者並不完全相等。像是美國能源部(The Department of Energy)確實是個官僚體制的機構,卻不能說它就是個淤泥(雖然能源部強加許多淤泥)。
我們可以把淤泥效應看作經濟學上所謂的「交易成本 」( transaction cost),但交易成本種類繁多,有些並不屬於淤泥效應。舉例來說,律師費和仲介費常常算是交易成本的一種,但不能說是淤泥效應之一。
更多詳細內容請至→職災申請流程超麻煩,乾脆放棄?你可能正陷在「淤泥效應」中
延伸閱讀:為工作打拼的你一定要知道!職業病、職業災害、職業傷害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