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於2022年4月21日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送入立法院初審通過,並且將名稱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其中,修正草案第四條明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而政府也針對條文進行調整,更新增新的制度來推動溫室氣體減量工作,促進國際合作,並與國際接軌。
由於目前氣候變遷所造成全世界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嚴峻,相關議題也引起許多國家、跨國企業、團體的重視,因此各國也陸續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策略及行動。而政府下一步怎麼走呢?
我國政府其實也積極推動能源、生活、產業及社會轉型且訂定相關法制策略,以落實淨零轉型之目標,帶動整體經濟成長、民間投資及創造更多綠色就業機會。
而如何達成淨零排放?淨零排放≠不排放,而是減少人為排放溫室氣體,再以負碳技術、森林碳匯等方式抵銷。
就我國2019年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可知(如圖1),電力排放仍占大宗。就電力與非電力兩大類來說,目前臺灣針對2050淨零排放之初步藍圖,政府期望總電力占比中再生能源占60~70%、氫能占9~12%、並加上顧及能源安全下使用搭配碳捕捉之火力發電技術約20~27%,以達成整體電力供應的去碳化。
而在非電力方面,未來將投入創新潔淨能源之開發,如:氫能與生質能以取代化石燃料,或是透過民眾的生活型態改變,減少電力的消耗,再藉由搭配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技術進行吸附之處理。而難以消除之溫室氣體,則以碳匯方式抵減,以達淨零排放。
本次草案除了配合中央政府的分工,來強化地方政府參與因應氣候變遷事務的角色外,我國更要提升產業競爭力,未來我國出口產品進入歐盟時,須因應國際趨勢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歐盟未來也會針對進口公告產品進行申報碳排量,並依照排碳差額繳交減量額度。
因此,臺灣本次草案也新增條文(第26、27條),增訂徵收碳費(如圖2),我國政府也將採取先大後小(先以碳排大戶,如:石化、鋼鐵業等),分階段徵收,未來徵收費率則依子法訂定。而碳費未來將納入溫管基金,並專款專用、補助及獎勵發展低碳及負排放技術等,鼓勵企業自願減量及核發減量額度,期許未來政府能更積極建立供需機制推動整體碳交易市場。
此外,本次草案修改除了針對產業競爭力外,也新增碳足跡制度及氣候變遷人才培育,未來透過碳足跡制度,各企業及民眾也能更完整了解自身所產生之溫室氣體排放,透過數據化及了解碳排路徑,能更對症下藥的進行減量,擴大公民參與及相關公正轉型,以提供民眾能夠更認識碳排對環境之影響與認知,更能一同參與減碳行動(如圖3)。
就誠如剛剛所說,政府積極推動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轉型四大類,其相關內容及推動方向如下(如圖4):
能源轉型:各部門能源使用為國家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源,而各部門需透過提升能源效率及結構轉型,逐步降低能源需求成長幅度及化石能源依賴,推動電氣化與燃料轉換,以促使能源與電力供給結構轉向低碳無碳化。
產業轉型:提倡以大帶小模式,推動中小企業建立碳盤查與減碳能力,驅動上、下游廠商,形成綠色供應鏈,創造淨零轉型競爭力,同時透過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及循環經濟的面相朝產業轉型邁進。
生活轉型:而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統計,住商部門之排放量占全體部門之10%,而最主要排放來源則為電力排放。因此,未來可透過設備或操作行為改善(如:老舊燈具汰換)、商業模式低碳轉型(如:運具電動化)、綠建築(改善建築材料及工法)等。
社會轉型:其實為了要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各部門及部會都會提出因應溫室氣體減量的關鍵作為,但這些政策或制度或許會對民眾帶來不習慣的適應,甚至也可能會衍生出各種面向之爭議,因此未來政府推動溫室氣體減量同時,也須強化社會溝通的部分。
透過上述彙整後,盤點一下政府對於與2050淨零排放及各國接軌(如圖5),除了上述有提到的內容之外,綠色金融也在政府未來轉型的戰略中。配合國內外的減量措施,金管會也於2022年3月提出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如圖6),要求全體上市櫃公司於2027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2029年完成溫室氣體查證。金管會期望藉此目標以協助企業及早因應訂定減碳目標及進行溫室氣體盤查,透過金融市場的力量,並納入赤道原則,引導企業及投資人重視ESG相關議題。
因此未來ESG議題將會是趨勢,透過金融市場及供應鏈需求,企業須更強化及檢視本身的體質,以落實更完善的ESG規劃。
淨零排放與碳中和,企業準備好了嗎?
隨著國際凈零排放浪潮與歐美碳邊境調整機制趨勢,國內於2022年3月正式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說明,碳管理的實施迫在眉睫,尤其台灣企業多屬全球供應鏈的一環,這股ESG浪潮勢不可擋。
本課程將解析碳中和管理計畫書內容,以公開計畫書實例進行案例說明,讓學員除了學習基本觀念外,可藉由本課程以實務角度規劃自身組織或產品之碳中和,一整套從規劃、執行到宣告達成,快速掌握碳中和實作要訣!
延伸閱讀
碳中和?淨零碳?淨零?他們差別在哪裡?企業又要如何因應減碳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