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14目標是什麼?
SDGs14旨在保育海洋生態系統,減少對海洋造成污染,並透過目標確保生物多樣性以及創造海洋生態環境永續發展,相關細項目標敘述如後:
海洋在地球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海洋覆蓋地球面積約70%,占水資源比例高達97%,它就像巨大的吸熱容器,吸收來自太陽的熱能,調節地球的溫度,影響著全球的氣候,也提供重要的資源,如人類的食物來源、海洋生物的棲息環境以及運輸產業的媒介等,與大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海洋面臨的危機有哪些?
塑膠堆積—無所不在,威脅海洋生態
五大環流研究所(5 Gyres Institute)在2023年3月指出海洋裡的塑膠垃圾恐將在 2040 年前增加為目前的近 3 倍,估計共有 171 兆顆塑膠微粒漂浮在全世界的海洋中,流入海洋中的塑膠廢棄物,可能使海洋生物被纏繞威脅其生命,或是被海鳥、海龜及魚類等生物誤食,導致無法消化而影響健康。
工廠廢水排放污染海洋
工廠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至附近溪流、河川,最終流入海洋中,造成海洋稀釋污染能力的改變,使污染更加嚴重,也對住在海洋裡的生物受到威脅,如廢水中包含的固體污染物漂浮中水中,阻擋陽光,影響珊瑚生存,同樣污染後的水的透明度降低,限制藻類的光合作用。
過渡漁撈造成資源枯竭
隨著捕魚技術進步、人口成長率持續攀升,以及全球各地皆有大規模商業化捕魚,破壞海洋生態平衡,海洋中的生物成長速度遠不如人類捕撈的速度,使海洋資源急速枯竭。
氣候變遷加劇海洋環境變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第6次評估報告的綜合報告(AR6),彙整迄今為止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如海洋熱浪頻率增加造成海洋生物多樣性下降及大規模死亡事件、海洋酸化對貝類養殖和漁業產生不利影響等問題。
臺灣保育海洋生態實例有哪些?
透過ICC淨灘,了解海洋廢棄物組成及政策制定方向
根據2018年~2022年荒野保護協會彙整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了解海洋廢棄物組成分析,依材質分類大多為塑膠類,且為一次飲食類廢棄物占比最高,為減少一次用之塑膠類產品,環境部於2019年5月8日公告「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在2022年ICC統計資料中,可發現海洋廢棄物中的吸管數量相較於2018年資料明顯下降,藉由此法規,政府機關、學校、連鎖速食店等禁止提供塑膠吸管,不僅能改變大眾的飲食習慣—改善對一次性使用吸管的依賴性、減少海洋廢棄物的產生,也能維護海洋生態環境。
環團自主調查減塑評比,督促民間減塑行動
從綠色和平公布的2022零售通路企業減塑評比追蹤報告,主要以各企業的減塑政策、減量行動、倡議與創新、資訊透明等四個範疇進行評比,結果顯示家樂福表現最優異,此評比報告目的在於讓各間企業掌握對自身塑膠足跡,以及追蹤是否以達到實質減量目標,並呼籲業者淘汰一次性塑膠為減少碳排放,從製造的污染源頭開始做改善,才是維護海洋健康的重要關鍵。
建立生態資料庫及共享資源,助於永續發展
- 今年6月於綠島成立第一座以島嶼永續科學為目標的「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平台」,此外在本島翡翠、花蓮及彰化皆有設站,藉由長期監測社會與生態系統,建立生態資料庫及共享環境調查資源,了解生態環境組織的特色以及脆弱性,當未來面臨環境挑戰時,能即時提供科學資料進行影響評估,使資源有效利用,加強海洋永續、教育及觀光等發展。
-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Taiwan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Alliance, TBIA) 目標為「臺灣生物多樣性開放資料任意門」,由農委會林務局、農委會林試所、農委會特生中心、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內政部營建署、海委會海保署、國立臺灣博物館及經濟部水利署等單位合作,透過各單位的參與,建立生物資訊共享及提升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的開放與利用,提供給大眾便利使用。
推廣海洋保育知識,從小扎根
- 新竹市政府今年爭取了海洋委員會補助計畫,將推動香山濕地生態館升級,設立北台灣第1座海洋保育教育中心,並建立「香山濕地環境教育場域」,推廣海洋保育知識,讓當地民眾及旅客了解溼地的重要性,啟發大眾對海洋保育的概念。
- 花蓮縣政府近年與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及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共同辦理海洋保育活動與校園講座課程—「七星潭的鯨豚鄰居」及「拜訪鯨豚好鄰居」,使參與此課程者對鯨豚有初步的基本認識,及反思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並從校園中培育學生對海洋保育的意識。
結語
我們居住的地球,原本是個健康環境,但因為人類的不當開發,造成許多環境問題,所以身為海島的台灣居民,必須掌握自己所處的環境,多認識海洋,多一份關愛。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生活習慣一直不斷的製造污染,像是平常使用的清潔產品含有塑膠微粒,因為體積太小,無法被污水處理系統阻攔而直接排放至海洋,導致海洋生物誤食,使毒素累積在生物體內,再經由食物鏈回到人類的胃裡,不僅破壞了海洋生態環境,也危害了人體的健康,為避免再對海洋造成傷害,我們應自主減少使用一次性產品,改變拋棄型的生活習慣,以及拒絕使用含塑膠微粒清潔產品,從實際微小的行動來愛護海洋改善生活環境。
來源:WSP in Asia
============ 延 伸 閱 讀 ============
WSP觀點/ESG下一步:您的企業供應鏈表現符合ESG的要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