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是透過科學及專業方法,將環境現況予以量化(如空氣、水質、噪音等)進行長期或定期地觀測與分析,以掌握環境品質現狀及變化趨勢。其目的在於評估環境狀況是否符合法規標準、監控污染源排放,並提供環境管理與決策的依據。環境監測涵蓋工業污染監測、生態環境監測、社會經濟影響評估等,能有效預警環境風險,確保人類與生態系統可持續維持健康的狀態。
前言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環境監測已成為各國制定環境政策與應對未來挑戰的重要工具。環境監測數據能夠提供即時且準確的環境狀況資訊,協助政府、企業及公眾採取相應措施,以減少環境風險並促進可持續發展。本文將探討環境監測在台灣及其他國家的現況,並進一步說明其未來性及如何幫助人類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挑戰。
各國環境監測現況
1. 國際環境監測現況
在國際上,許多國家或組織已建立完善的環境監測系統,以應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其中美國及歐盟有較為成熟的監測體制。
- 美國: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透過「空氣品質系統(AQS)」及「國家污染物質排放限定系統(NPDES)」等監測工具,收集並分析空氣與水質數據,並利用遙測技術監測生態系統的變化。此外,美國正透過AI技術來強化數據分析,提高環境預測的準確度。
- 歐盟:歐盟創立「歐洲環境資訊與觀測網路(EIONET)」,自1994年就開始運作,至2022年已有13個小組,負責不同的監測項目,涵蓋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健康及生態多樣性等方面。透過區域合作,歐盟成員國共同分享數據,制定統一的環境政策,並積極推動綠色轉型策略。
2. 台灣環境監測現況
台灣地處亞熱帶,時常面臨極端氣候事件的挑戰,如颱風、暴雨及空氣污染等。政府對水質、空氣品質等項目制定相關法規,建立多層次的環境監測系統,並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 空氣品質監測:環境部設置超過70個空氣品質監測站,又細分為一般空氣品質測站、工業空氣品質監測站等六項,並透過「空氣品質監測網」提供PM2.5、臭氧、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數據,即時更新空氣品質現況,供民眾參考,並制定應變措施,如空氣品質指標(AQI)高於100時,除提醒民眾空氣狀況較差,避免外出之外,將協調污染源減產或降載,加強二行程機車及老舊柴油大客貨車攔檢,並宣導勿行駛於空氣品質預警警告區域,增加露天燃燒及營建工地稽查頻率等。
- 水質監測:環境部設立「水質監測站」,在水庫、河川及地下水等水源進行監測,針對水庫優養化、河川污染程度及地下水重金屬等數值做追蹤,並透過無人機、遙測技術進行更廣範圍的水質調查。
- 生態環境監測:政府逐步引進智慧感測器,設置國土綠網、生態多樣性網絡等,監測生態環境變遷,如森林覆蓋率及生物多樣性,以應對因氣候變遷而逐漸變化的生態系統。
環境監測與Future Ready的結合
Future Ready是WSP所推動的理念,旨在鼓勵團隊能擁有創新思維,對未來的挑戰做出準備,環境監測在未來有許多發展的可能性,且環境監測計畫案持續時間通常以年為單位進行,更需要對未來持續改變的氣候做出應對,為客戶帶來更符合未來趨勢的服務與計畫:
- 科技創新:隨著AI、物聯網(IoT)與衛星遙測技術的發展蓬勃,環境監測變得更加即時且精確,能快速分析空氣、水質、氣候變遷等數據,並預測未來可能的環境風險。可以透過機器學習模型分析歷史數據,精確預測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提前規劃應對方案,降低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
- 風險管理:以環境監測數據協助識別潛在風險並採取預防措施,減少因氣候變遷或人為污染問題所帶來的經濟與社會影響。透過主動風險管理,減少環境災害帶來的影響,讓社會與經濟更具韌性。
- 敏捷調適:在快速變遷的環境中,能夠即時應變是確保未來競爭力的關鍵。透過即時監測與數據分析,迅速適應環境變化。當氣候異常導致能源需求變化上升時,根據監測數據動態調整能源供應,確保穩定性。利用即時交通與污染數據,優化交通流量、減少碳排放,提升都市宜居性。敏捷調適的能力能讓我們在環境變遷中保持優勢,確保未來的發展穩定。
- 永續發展:環境監測數據能夠為企業提供科學依據,協助其實現ESG(環境、社會、治理)目標,並推動永續發展。企業可以透過碳排放監測,確保營運符合國際減碳標準,並藉此建立綠色品牌形象,提升市場競爭力。政府可利用長期環境數據分析,制定更符合未來需求的政策,例如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廢棄物管理策略等,確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並行。
結論
在Future Ready的框架下,環境監測不僅是數據收集的過程,更是創新、降低風險、提升適應力與促進永續發展的關鍵。透過科技創新,我們能夠精準預測環境變化;透過風險管理,我們能降低生態衝擊;透過敏捷調適,我們能快速回應挑戰;透過永續發展,我們能確保未來世代的資源與機會。充分運用環境監測數據,就能以更科學的方式為未來做準備,確保社會、經濟與環境的長遠共榮發展。
免責聲明
科進栢誠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盡最大的努力確保文章內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但不對其中任何可能的錯誤或疏忽承擔責任。本文章內容不可作為法律依據或法律釋義。因參考本文章內容而導致的任何損失,WSP不承擔任何責任。如需尋求專業意見,請根據下方聯絡方式諮詢有關專業顧問。
來源:WSP in Asia
============ 延 伸 閱 讀 ============
WSP Future Ready/未來即現在:以未來的思維做今日的設計-WSP的Future Ready內涵
WSP Future Ready/以Future Ready面向探討EIA
WSP Future Ready/以Future Ready思維引領離岸風電專案的Owner’s Engineer (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