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全球暖化是當今面臨的重大環境議題,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減少碳排放的能源轉型已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21年發表的《全球能源部門2050淨零排放路徑》,報告提出減碳方案包括能源效率、行為改變、電氣化、再生能源、氫能、生質能源,以及二氧化碳捕捉利用及封存(Carbon Capture, Use and Sequestration, 以下簡稱CCUS)。
然而,部分產業仍難以完全擺脫化石燃料,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上升。因此,CCUS技術至關重要,藉由該項技術捕獲排放源產生的二氧化碳,透過封存將其與大氣隔離,從而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達到減緩全球暖化的目的。
為與國際社會共同減緩全球暖化,臺灣推動2050淨零轉型目標並提出十二項關鍵戰略,CCUS技術在其中作為減碳利器,被視為實現淨零排放的重要手段。臺灣擁有豐沛的碳封存潛力,但相關產業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尚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及發展阻礙,本文嘗試以台灣中油公司的碳封存試驗計畫為例,說明導入專案管理手段的重要性與可協助解決的課題,並提供執行的建議方向,進而提高碳封存實施之可行性。
二、臺灣碳封存潛能
CCUS主要是利用捕獲技術將能源或工業排放源所生產的二氧化碳分離,經過純化後輸送至特定地點進行再利用或封存的處理,以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一系列技術。其中,碳封存方式可分為(1)地質封存、(2)海洋封存及(3)礦化封存,綜合比較三種方式,以礦化封存的安全性最高,但反應所需時間長且需要大量原料,不適用於大量封存情形;而海洋封存有導致海洋酸化的可能性,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危害風險。因此,地質封存為目前最接近實用且可行性高的封存方式。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研究指出臺灣西部地區極具碳封存潛能,該地區具有廣大的沉積盆地,沉積層厚達10公里為厚層砂岩與頁岩交疊的地層結構,其中含高孔隙率的砂岩層可作為二氧化碳的理想儲存庫,上覆的頁岩層則能有效阻隔二氧化碳防止其洩漏,為進行地質封存的優勢條件。複雜多變的地質條件孕育多樣的地質封存系統,包括已開採之油氣田、陸域封閉構造及深部鹽水層(如圖1所示)。依林殿順(2014)研究結果顯示臺灣陸域較具規模之油氣田與封閉構造碳封存量可達28億噸,而深部鹽水層碳封存量則高達459億噸。
參考文獻: 臺灣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地圖集(林殿順,2014)
圖1 臺灣地質封存潛能區示意圖
三、應用專案管理概念於碳封存實踐
碳封存技術的推動面臨多方面的挑戰,以台灣中油公司的碳封存試驗計畫為例,由於碳封存可能有誘發地震、二氧化碳洩漏等不確定性,使民眾產生安全性疑慮進而引發抗議,導致計畫被迫終止。究其原因在於缺乏一套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未能預先識別並有效管控潛在的災害與社會風險,成為阻礙計畫推進的關鍵因素。
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首先需鑑別所有可能影響計畫目標之風險來源並製作風險清單,量化其發生概率或可能性與產生影響結果繪製矩陣圖,以區分各項風險之風險等級,再透過工程控制與管理控制方法來制定對應風險減輕策略。
例如,針對災害風險,可透過事前規劃完整的監測計畫,建立即時監測網絡並公開資訊,同時利用監測結果結合產官學合作,進行相關碳封存科普教育,降低安全疑慮;另外,社會風險則藉由提前實施利害關係人分析,釐清利害關係人需求和疑慮,並確保各方權益充分考慮,進一步制訂補償方針,以降低社會阻力。最後,每項風險需指派風險回應執行者承擔責任,風險管理為一個持續的過程,後續的監測及回饋機制,需定期檢視風險狀況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風險管理策略。有效落實風險管理PDCA循環,有助於確保碳封存計畫的順利進行。
四、結論
科進栢誠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盡最大的努力確保文章內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但不對其中任何可能的錯誤或疏忽承擔責任。本文章內容不可作為法律依據或法律釋義。因參考本文章內容而導致的任何損失,WSP不承擔任何責任。如需尋求專業意見,請根據下方聯絡方式諮詢有關專業顧問。